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。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風土人情,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絢爛多彩的地方。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除了漢族以外人口最多的少數(shù)民族—壯族,有什么特色的地方。
服飾
在古黔中地區(qū)的道縣玉蟾巖(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(qū)域),發(fā)現(xiàn)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“墊布”的植物纖維編織紋,它是到目前為止人類自己用勞動創(chuàng)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。
壯族服飾主要有藍、黑、棕三種顏色。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,紡紗、織布、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(yè)。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“家機”,精厚、質實、耐磨,然后染成藍、黑或棕色。用大青(一種草本植物),可染成藍或青色布,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,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。壯族服飾各有不同,男子、女子的服飾,男子、婦女、未婚女子的頭飾,各具特色。
宗教禮儀
宗教信仰
壯族的宗教多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。唐、宋以后,佛教、道教先后傳入,建立了寺廟。1858年以后,天主教傳入,1862年基督教教傳入,但都未傳開。各家都有神龕,敬奉祖先。近現(xiàn)代以來,部分壯族地區(qū)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傳入。
壯族本民族宗教則以摩教(mo)(壯族巫教)主要的信仰,摩教帶有濃重的佛、道二教,特別是道教相融合為其特點。此外,神靈崇拜 民間崇拜的神靈多而雜,有自然神、社會神、守護神等等,崇拜儀式也隨諸神的功能而不同。
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,是創(chuàng)世神、始祖神和道德神,其功績主要是開創(chuàng)天地、創(chuàng)造萬物、安排秩序、制定倫理等。“布洛陀”是壯語的譯音,布洛陀的“布”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,“洛”是知道、知曉的意思,“陀”是很多、很會創(chuàng)造的意思,“布洛陀”就是指“山里的頭人”、“山里的老人”或“無事不知曉的老人”等意思。布洛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。
《布洛陀經(jīng)詩》是摩教的經(jīng)文,它唱誦壯族祖神布洛陀創(chuàng)造天地萬物,規(guī)范人間倫理道德,啟迪人們祈禱還愿消災祛邪,追求幸福生活。這部經(jīng)詩貫穿著自然崇拜、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識。《布洛陀經(jīng)詩》各篇都可以獨立成篇。因其相當多的內容是創(chuàng)造天地萬物的,可以說是壯族的創(chuàng)世史詩;因其唱詞是民歌,又是在祭祀時喃唱的,故又可以說是壯族宗教文學。
《布洛陀》以詩的語言和形式,生動描述了布洛陀造天、造地、造太陽、造日月星辰、造火、造谷米、造牛等的“造化”過程,告訴人們天地日月的形成、人類的起源、各種農作物和牲畜的來歷,以及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等。這部史詩滿腔熱情地歌頌了壯族祖先布洛陀這個半神半人的祖先創(chuàng)造人類自然的偉大功績,全詩長達萬行,自古以來以口頭方式在廣西右江、紅水河流域和云南文山一帶傳承。
大約從明代起,在口頭傳唱的同時,《布洛陀》也以古壯字書寫的形式保存下來,其中有一部分變成壯族民間麼教的經(jīng)文?!恫悸逋咏?jīng)詩》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壯字書寫,詩是壯族民歌五言體、押韻。在內容上,融壯族的神話、宗教、倫理、民俗為一體,思想深奧、字義艱澀;在形式上,由于千百年來的傳唱加工,語言精煉工整,有韻律,朗朗上口,其中保留了大量古壯語、宗教語,為當今所無。
《布洛陀經(jīng)詩》的內容從性質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:創(chuàng)世神話、倫理道德、宗教禁忌。它的學術價值是多方面的?!恫悸逋印返膬热莅ú悸逋觿?chuàng)造天地、造人、造萬物、造土皇帝、造文字歷書和造倫理道德六個方面,反映了人類從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走向農耕時代的歷史,以及壯族先民氏族部落社會的情況。
根據(jù)已整理的版本,全詩分為四個部分,共十九章。第一部分是開頭歌,包括第一章禮貌、第二章回答歌、第三章石蛋歌。第二部分是創(chuàng)造歌,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、第五章造人、第六章造太陽、第七章造火、第八章造米、第九章造牛。第三部分是治理歌,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,第十一章分姓氏等。
在中國上世紀60年代,摩教被當作封建迷信遭禁止、批判,大量的《布洛陀經(jīng)詩》遭焚燒,不少地區(qū)有巫公、巫婆,被視為封建迷信而備受打擊,甚至付出生命代價?!拔幕蟾锩笔鼓處缀鯗缃^。上世紀80-90年代后,隨著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落實,本土宗教摩教得以恢復。但60年代后的絕大部分的年輕壯族人,很少了解本土宗教摩教和《布洛陀經(jīng)詩》,也很少有人信仰摩教,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斷層。
文化藝術
山歌
壯族人民能歌善唱,壯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“歡”、“西”、“加”、“比”、“掄”等不同稱謂。壯族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“歌圩”,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,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。右江一帶稱為“歡”,左江一帶稱為“詩”,桂北一帶稱為“比”和“歡”,都是唱山歌的意思。內容有請歌、求歌、激歌、對歌、客氣歌、推歌、盤歌、點更歌、離別歌、情歌、送歌等。被譽為“歌仙”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。
繡球
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。關于繡球最早的記錄可見于寧明花山壁畫,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,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,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繡球稱作飛砣(駝)的原因。
舞蹈戲劇
唐代,壯族先民已有舞蹈,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,以敲擊聲伴舞。宋代有扁擔舞、采茶舞、撈蝦舞、春牛舞等。男的舞姿剛健有力,女的婀娜多姿。這舞蹈流傳至今。在漢族戲劇的影響下,大約在清代,壯族開始出現(xiàn)戲劇。一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、師公戲、木偶戲;另一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(fā)展形成的歌舞劇。壯劇又分為流行于田林、西林、百色一帶的“北路壯劇”,是在滇戲的影響下,于民間說唱曲藝“板凳戲”的基礎上形成,吸收了滇戲的唱腔,伴奏的樂器有壯族的馬骨胡、葫蘆胡、木葉和漢族的笛子、三弦、二胡。流行于靖西、德保一代的“南路壯劇”,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,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戲曲形式,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、葫蘆胡外,還采用了邑劇的文鑼、武鑼、大鈸、小鈸、二胡、三弦、笛子、鼓、梆子,以及龍州縣新發(fā)掘出的天琴彈撥樂器。[25]
歌圩
歌圩盛行于壯族地區(qū)。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,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。春季多于春節(jié)后的一段時間,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、二月十九、三月初三、三月十六等等;秋季則多于中秋節(jié)后的一段時間,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、十月初十等。此外,還有不定期的歌圩,這是經(jīng)常的普遍的。傳說很早以前,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,又很會唱山歌,遠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,于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。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,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。從此,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——歌圩。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,規(guī)模大者上萬人參加,小者也有一二千人。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,三五十人,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。歌圩上所唱的歌,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。其內容一般為見面歌、邀請歌、盤歌、新歌、愛慕歌、盟誓歌、送別歌等。歌圩一般為期一天,也有連續(xù)兩三天的。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,也有中老年和少年。老人小孩主要是“觀戰(zhàn)”、欣賞、品評,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,但他們不唱歌,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。歌圩非常熱鬧,除青年們對歌外,還有唱戲的、做買賣的。各種日用百貨、綾羅布匹、飲食糕點、雞鴨魚肉、蔬菜等,應有盡有。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。[27]
歌會
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,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。歌會的會期不一定,只要有需要,隨時都可以進行。參加歌會的人數(shù)多者上千,少者三二十。歌會上所唱的歌,主要是以表現(xiàn)壯族人民變革社會、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。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,進而到獻歌、賽歌、評歌、和歌、學歌、團結歌等。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。
花山崖畫
寧明的花山文化是古代駱越人創(chuàng)造的世界聞名的藝術畫廊,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,綿延200多公里,另有5處分布于左江流域的憑祥市、天等縣等處。共有84 個地點,183處,287畫組。主體形象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,赭紅色,平涂成投影式(鬼影),皆兩臂彎肘上舉,半下蹲成騎馬式,猶如蛙泳之狀,整個畫面呈歡歌狂舞之態(tài),震動人心。
花山崖畫是駱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,是按照駱越人敬祀蛙神的場面描繪的。除了蛙神形象,還有奔犬、鹿、鳥、銅鼓、銅鑼、星星、太陽等形象。其產生年代上限在戰(zhàn)國,下限在西漢,長達700多年。少量為后世仿制。其中規(guī)模最大的為寧明縣的花山崖畫,壯語叫做岜萊(Byaraiz),岜意為山,萊意為花紋。因其規(guī)模最大,故以之代表整個左江崖畫。花山崖畫和世界各地巖畫相比,有顯著的特色。其蛙神形態(tài)不僅整齊劃一,而且綿延700多年而不改,比較罕見。寧明花山畫面高40多米,寬長達170多米,就一個“地點”(世界巖畫規(guī)則,畫面邊沿外500米內無畫為一個“地點”)的面積來說,堪為世界之最。此畫面尚可辨認的人物形象達1300多個,所有的大小圖像加起來達4萬多個,世界少有。
花山崖畫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,像這樣大規(guī)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珍品,堪稱一絕?;ㄉ窖庐嫴皇庆o態(tài)古老文化,而是活態(tài)文化,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,依然活在民間。至今在古駱越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、鳳山一帶,還保留有“蛙婆節(jié)”,祭祀民族圖騰蛙神。節(jié)日里跳的蛙舞,舞者戴蛙首頭套,跳躍之狀酷似花山崖畫上的動作,其他地方民間流傳的一種師公舞,也酷似花山形象。故舞蹈家們把花山人物形態(tài)稱為蛙形舞姿。
樂器
銅鼓
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迄今,在壯族地區(qū)的絕大多數(shù)縣份已發(fā)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。銅鼓的類型很多,大小不一。鼓面圓平,鼓身中空無底,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。在歷史上,銅鼓既是樂器,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。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,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于戰(zhàn)國時期的銅鼓,在廣西貴縣、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,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。
天琴
天琴,壯語叫“叮?!?,是著眼于它的發(fā)音特點而得名的。彈唱天琴流傳于左江流域的壯族地區(qū)。這種琴的共鳴器呈圓碗形,用大竹筒或葫蘆瓜殼制作。琴面蒙上蛇皮或蚌皮,也有用薄木板或竹殼覆蓋的。琴桿為木質,細而長,兩弦為絲質,是壯族農民舉行消災驅邪、祀神求福的跳天或唱天活動中所用的樂器,故稱天琴。群眾在演唱時,常常是邊唱邊彈。在節(jié)日喜慶時,天琴是伴舞的樂器。跳天者邊唱邊彈邊舞。
壯拳
壯拳在壯鄉(xiāng)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(tǒng),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。如明代桂西僮人,男孩長到十來歲,就要教他練武。當?shù)赝了咎岢罕娏曃洌罕娨渤缟形湫g,每年冬閑時節(jié),各個村寨都延聘師傅傳授武藝。這種習俗經(jīng)久不衰,一直延續(xù)到解放前后。而今壯鄉(xiāng)的傳統(tǒng)武術又逐步恢復發(fā)展起來。
婚禮
壯族的婚姻,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,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,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。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。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,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。其婚姻制中盛行“不落夫家”或“坐家”,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。青年男女結婚后,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,遇重大節(jié)日和農忙時節(jié)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,直到懷孕之后才長住婆家。因此,“不落夫家”的時間為三、五年不等。在歷史上,“不落夫家”期間有性自由,近代受儒家文化影響,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?shù)男袨?,遭到嚴禁,違者或離婚,或賠償財物。戀愛自由,婚姻自主。
壯族女子出嫁,由媒婆、送嫁婆幫新娘梳頭,新娘則邊唱“哭嫁歌”,從早上哭到離開娘家,有哭“爹娘”、“兄弟姐妹”、“姑爺”等多種哭嫁歌。主要內容有歌頌父母養(yǎng)育之恩,有埋怨生為女孩要出嫁,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獨占家產,或是對一同長大的姐妹的留戀等等,曲調婉轉纏綿,催人淚下。
“哭嫁”是流傳于壯族農家的一種婚嫁習俗,源遠流長,歷史悠久。壯族農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,群山連綿,地勢偏僻,交通不便,姑娘出嫁之處,近到2至3里,遠則數(shù)百里,跨省、跨縣、跨鄉(xiāng)、天各一方,一別難見?!跋嘁姇r難別亦難”,不知何時是歸期,思前想后,不禁潸然?!翱藜蕖?,是勤勞勇敢,淳樸善良,尊老愛幼,熱情好客的壯家人告別家人,答謝親友的感情流露和心靈表白。所謂“哭嫁”,就是姑娘出嫁時,以“哭”代說,傾訴衷腸,表達離情,招呼來賓,告別親人的一種形式。
姑娘出閣時,要吃“離娘飯”。辦酒前夕,由家庭中最年長的女性長輩給姑娘梳妝,打扮成年婦女模樣。晚上雞叫頭遍時,在堂屋前舉行儀式,焚香燃紙,禱告先輩。先哭祖父(母)、父母、以謝多年養(yǎng)育之恩,表達依依惜別,謂之“開聲”或“啟聲”。
節(jié)日
三月三
三月三是廣西漢、壯、瑤、苗、侗、仫佬、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節(jié)日,2014年確定為廣西傳統(tǒng)習慣節(jié)日并放假兩天。[37] 其中“三月三”歌圩普遍流行于壯族地區(qū),其中尤以紅水河、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。每場歌圩人數(shù)少則幾百人,多則數(shù)千甚至數(shù)萬人。在壯、瑤、苗、侗等少數(shù)民族聚居地區(qū)和一些漢族地區(qū),農歷“三月三”這一天,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飯,染彩色蛋,殺雞宰鴨,喝酒慶賀,采取不同方式歡度這個節(jié)日,有些地方比過春節(jié)還隆重。
春節(jié)
壯族的春節(jié)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、初二,共三天,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(jié)期。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(jié)日。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,家家戶戶搞衛(wèi)生、縫制衣褲、購買年貨、張貼對聯(lián)、制作糕點、殺豬、包粽子、放鞭炮、穿特殊的服裝。春節(jié)又是個團圓的日子,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,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,吃團圓飯。春節(jié)期間,除了走親訪友,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、打陀螺、跳舞、賽球、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。
除夕家家殺雞殺鴨,蒸制扣肉、粉精肉,制作叉燒肉等等。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“白斬雞”,有老人的家庭,會燉豬腳、燉整雞。米飯要做得很多,剩到第二天吃,象征著富裕。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歲,直到半夜雞叫,燃放鞭炮,除舊迎新。
初一初二
凡來客必吃粽子。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。粽有大有小,大的一二斤重,小的二三兩,還有一種叫“風莫”(特大粽子)的,重達一二十斤。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,但要有餡兒。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、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制成,挾在粽心里,煮熟后,其味之香堪稱一絕。
陀螺節(jié)
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,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——陀螺節(jié)。
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,歷時半個多月。陀螺,壯語叫“勒江”,它有大有小,有輕有重。有大如河田柚的,重一斤左右,有小如鵝蛋的,也有二三兩。制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(yōu)良的堅木。它的“頭”要圓滑?!按颉钡臅r候,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,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?shù)牡胤?,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,迅速往地面一旋,陀螺就“呼呼”地轉動起來。質量好的陀螺,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,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。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,獲第一名者榮稱“陀螺王”。據(jù)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,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。
隴端節(jié)
隴端節(jié),是云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“隴端”(壯語,趕田壩之意),是壯語譯音,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。相傳這個節(jié)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,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。隴端節(jié)已發(fā)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、瑤、苗、彝、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,共同歡慶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相傳在北宋年間儂智高率眾揭竿而起,取得節(jié)節(jié)勝利,建立“南天國”,自稱“南天王”,克南寧,破欽州,打廣州。后來義軍失利,退守富寧。北宋統(tǒng)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,削弱起義軍力量,把壯族遣散到貴州等地。臨別前,人們紛紛集會,傷心敘別,囑咐鄉(xiāng)親們來年歸來團聚。此后,每年農歷三月,客居他鄉(xiāng)的壯族人民返鄉(xiāng)歸寨同親友團聚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形成了“隴端”節(jié)。隴端節(jié)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,歷時三天。節(jié)前,作為東道主的村寨,殺豬宰牛,在田壩上搭戲臺,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。屆時,姑娘們穿上衣角、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(tǒng)裙,戴上壯錦胸兜,腳穿繡花鞋,各個花團錦簇,美不勝收。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,載歌載舞,直到日落。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(xù)對歌。
吃立節(jié)
吃立節(jié),是廣西龍州縣、憑祥市一帶壯族特有的節(jié)日。“吃立”壯語意為“歡慶”。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。但在1894年春節(jié)來臨之際,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,為了打擊侵略者,青壯年奔赴疆場,英勇殺敵,保衛(wèi)了家園。正月三十日,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,鄉(xiāng)親們殺雞宰羊,做糯米粑,盛情款待,共同歡慶勝利,補過春節(jié)。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(jié)。節(jié)日期間,人們舞獅子、耍龍燈、唱歌跳舞,熱鬧非凡。
婭拜節(jié)
云南省富寧縣剝隘鎮(zhèn)者寧、索烏一帶的壯族,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,都要殺一頭牛、一口豬、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,到婭拜山去,奠祭壯族婦女婭拜(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)。那天,男女老少都到場,禮儀十分隆重。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,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,失敗后被殘殺。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,并將此山叫作婭拜山。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,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。這樣年年祭奠,從未中斷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一個節(jié)日——婭拜節(jié)。
壯年
壯年在壯語中叫“將也益”,而春節(jié)叫“將昆”即漢族節(jié)。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,十一月末日為除夕,習慣叫“崴誼久”,意為過二九(不管月大月小,都如此稱謂)。是日,全寨集資買豬,(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(yǎng)社豬)宰殺敬祀社王,祈求保佑五谷豐登。
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,后來以豬代之,社王棚一般設于村邊大樹腳下,祭時,由摩公主持,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,在社棚前宰豬敬供,集體叩拜,莊嚴肅穆,不許喧嘩說笑,忌穿白色、花衣,否則當年收成不好,禽獸為患。祭畢,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,各得一串,帶回家里作“接魂”敬祖主要供品。從除夕到初三,即敬土地公之前,嚴禁內外人出入。過年十天之內為節(jié)日活動期間,村村寨寨敲鑼打鼓,吹笛彈琴,縱情歡娛。親友互訪道賀,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,近鄰的苗、侗、瑤、漢等族,前來作客,有的還鳴炮、擊鼓、吹笙,表示慶賀,到處喜氣洋洋,充滿著民族團結氣氛。
關聯(lián)文章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