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央視財經報道,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官網發(fā)布消息稱,受東南亞疫情等引發(fā)的零部件供應不足影響,10月份日本國內的14家工廠共計27條生產線都將停止運營,停產時間從5天到11天不等。
這并不是豐田第一次因為東南亞新冠疫情影響產量了,早在8月,豐田就宣布,9月份全球產量將從原計劃的90萬輛減少至54萬輛,其中日本國內減少14萬輛。而10月,日本國內減產則增至15萬輛,相當于原生產計劃的四成。
作為豐田的好兄弟,本田自然也是“同甘共苦”,17日本田宣布,今年8到9月該公司在日本國內生產的汽車將比原計劃減少約六成,10月上旬預計仍將減產三成左右。
而造成兩家車企減產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芯片不足,“缺芯”顯然已經成為懸在每個車企頭上的達摩克斯之劍,除了比亞迪。
芯片的問題也影響到了日本車企在中國的銷量,8月,日本6家車企在華銷量銳減了37萬輛,較去年同期下降20.8%,而讓日本車企比較悲觀的是,這種現(xiàn)象看起來只會越發(fā)糟糕。
因為豐田等日本車企對于庫存的把控十分嚴格,他們強調“只在必要的時候,按必要的量生產必要的產品”,只為盡可能降低零部件庫存,這也導致日本車企在芯片廠商面前并不具備話語權。
所以后續(xù)即便疫情好轉,芯片的供給增加,日本車企想要增加芯片庫存也需要大幅度改變自己的生產管理模式,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。
當然,芯片荒對于自主品牌來說也未嘗不是一個機遇,新冠疫情導致的芯片供應中斷將使汽車行業(yè)面臨的困境延續(xù)到明年,全球芯片短缺的現(xiàn)象在2022年下半年前不會出現(xiàn)緩解。
這讓許多消費者將目光從合資車轉向了他們,只要能抓住這個時機,建立品牌認知度,相信自主品牌有能力取代日本車企在國內的地位。